五大步骤,教你远离非法金融活动,守护好自己的“钱袋子”!
日期:
2018-06-21
浏览次数:
110
近年来,老百姓“钱袋子”被戳破的事情屡屡出现,这些事件主要集中在非法金融广告、非法集资、电信诈骗、银行卡盗刷以及校园不良网络借贷等。
低净值人群的金融能力和风险责任意识较弱,难以自觉远离和抵制非法金融活动。因此,如何防范金融风险,守好自己的“钱袋子”成为了必修课。这里小编整理了五步来帮助大家增强自身的辨别能力及抗风险能力。
广泛学习金融知识,提高自身识别非法金融活动的能力,这里分为列举了五种情况。
一是涉及非法金融广告,应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了解互联网金融基本知识,掌握常见非法金融广告类型及识别方法以及被非法金融广告误导的救济途径。
二是涉及非法集资,应明辨常见的线上、线下非法集资方式,例如“金融互助为名的传销”、“畸高年化收益率的P2P圈钱”、“存单变保单”、“银行‘飞单’”、“高额贴息揽储”等。
三是涉及电信诈骗,应了解常见的电信诈骗手段(中奖信息诈骗、网购诈骗、假冒汇款或催还借款名义诈骗、虚构股票个股走势诈骗、贷款诈骗等)、识别方法、防范和补救措施以及注意事项等。
四是涉及银行卡盗刷,应掌握银行卡、移动支付、个人信息保护等基本知识。
五是涉及校园不良网络借贷,应学习网络借贷、助学贷款等知识和相关法规政策,了解和掌握合法助学信贷渠道。
多多思考,提高警惕,避免盲目、冲动地进行金融交易。
涉及非法金融广告,当金融广告的收益让人心动时,要思考广告中的金融产品的风险在哪里,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有多大。涉及非法集资,对高收益的诱惑要有清醒的认识,不要妄想“天上掉馅饼”,对“高额回报”、“快速致富”的投资项目进行冷静分析,避免上当受骗。
涉及校园不良网络借贷,要树立正确的消费理念,想一想使用有害网络借贷是否有能力偿还高利息,是否会给自己带来严重的影响,对不良网络借贷应有抵制能力。
规范自身金融行为,谨慎使用金融工具,避免自己陷入预先埋伏好的非法金融陷阱中。
涉及电信诈骗,不轻易将个人信息留在不熟悉或不正规的机构、网站中,网银账号、普通社交账号密码要区分,密码定期修改,谨防信息泄露。涉及银行卡盗刷,养成规范使用银行卡、自我保护个人金融信息的良好习惯,正确使用和管理支付工具,防范银行卡盗刷等不法侵害。
发现自身固有的行为偏差和错误交易习惯后,要积极改正。金融消费者一旦发现或经人提醒自己参与到了非法金融活动中时,要坚决停止。
不规范的经济活动蕴藏着巨大风险,尤其是参与非法集资的金融消费者应认识到非法集资行为不受法律保护,受到的损失由参与者自行承担,果断退出。青少年也应果断中止校园不良网络借贷,防范校园不良网络借贷对自己经济、精神甚至是生命的侵害。
明确掌握自身在金融交易中应承担的责任。金融消费者在正常的金融交易中要树立责任意识,明白其“自享收益”的同时,要“自担风险”,因此,要自觉远离非法金融活动,避免盲目投资和冲动交易,承担正常的金融交易风险,提高自身的责任意识和诚信意识。
1. 主动配合金融机构进行客户身份识别
2. 不要出租出借自己的身份证件
3. 不要出租出借自己的账户
4. 不要用自己的账户替他人提现
5. 为规避监管标准拆分交易只会弄巧成拙
6. 不要轻信所谓资本运作传销项目
7. 选择安全可靠的金融机构
8. 支持国家反洗钱工作也是保护自己的利益
9. 勇于举报洗钱活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本篇文章整理自网络,如有侵权,会立即删除)
![五大步骤,教你远离非法金融活动,守护好自己的“钱袋子”! 五大步骤,教你远离非法金融活动,守护好自己的“钱袋子”!]()